| 明清家具研習社 |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1969年的7月20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的足跡,這個人的一小步,也被視為“人類的一大步”。
自古以來,無論哪個文化的先民,都對天空和天體懷著熱切的探尋之心。各種圍繞著月亮展開的神話傳說更是傳達著人們對于月亮的深切崇拜,比如古希臘月神塞涅斯曾生下五十個女兒,正合古希臘歷法一年五十個星期的說法。
而在中國人心中,月亮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文人們賞月吟詠,少女們拜月乞巧,到了月亮的主場中秋時節,全國上下更是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直到今天,中秋節仍然被視為春節之外最重要的團聚時刻。
清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七月乞巧》 故宮博物院藏
對親朋好友的思念、對人生際遇的思考——月的陰晴圓缺不僅勾動汪洋的潮汐,也牽動著人的心緒。它時而清冷、時而溫潤,時而飽滿、時而婀娜,清瑩若水的月光灑到每家每戶的床前,成為凝結于中國人心頭的一抹冷霜。
傳統家具領域的匠人們在造型上也取法了月的圓缺變化,將月亮“帶進”了家門。
月牙彎彎·月牙凳
月牙凳又稱腰凳,是唐代家具中的一例經典。它的造型取自佛教坐具中的圓墩、方凳、腰鼓凳,漢地工匠對其進行了創造性的改造,將座面改成別致的月牙形,也就是說,月牙凳是佛教文化與漢文化融合的成果。
《搗練圖》中的月牙凳
至今我們還能在許多唐代繪畫中看到月牙凳的身影,大名鼎鼎的《宮樂圖》、《搗練圖》等描繪唐代宮廷貴族生活的繪畫中更是屢屢可見,它是唐代上級階層居室中常用的家具,更為貴族婦女閨房的必備家具。
除了月牙形座面這一標志外,為了配得上主要使用群體的高貴身份,工匠還會在月牙凳上的壸門與腿足上增添繁復的雕花,軟裝也毫不馬虎,幾乎都有華美不凡的綾羅錦繡搭配。
從藝術風格來看,月牙凳體態敦實,造型圓潤,線條優美,頗有唐代貴族婦女的豐腴盈潤之美,頗具盛唐氣韻。
半月當空·半月桌
半月桌也被稱為月牙桌、半圓桌,其實它就是圓桌的一半,還可以對桌合拼成一輪圓月,是明清家具中的經典。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奇怪,既然是拼著用的,何不直接使用圓桌呢?事實上,半月桌作為家具的功能性極強。
明 黃花梨半月桌
比起圓桌,它體量更小,更容易搬運移動,也就更能滿足主人家不同的需求。而且據《魯班經匠家境》中關于“圓桌”的記載:
方圓三尺零八分,高二尺四寸五分,面厚一寸三分,串進兩半邊做,每邊桌腳四只,二只大,兩只半邊做,合進都一般大。每只一寸八分大,一寸八分大,一寸四分厚,四圍三彎勒水。余仿此。
明代的圓桌可能多是用兩張半圓桌拼成的,王世襄先生通過對明代傳世的半圓桌調查發現,半圓桌的直邊一般都有榫眼,這也印證了《魯班經匠家鏡》的說法。
此外,半桌還可單獨使用,即以直邊貼墻,上陳花草盆景與香爐雅玩,成為居室一景。晚明時期的版畫中已經可見這種用法。
月圓時分·月洞門
圓月本身具有的飽滿圓形是家具造型中的基礎元素,不必贅言。但“圓月”這一元素在家具設計中依然有許多佳例,它便是架子床中的經典元素——月洞門。
月洞門常以圓月露出地平線的形象出現,這一設計實際上是工匠從造園藝術中借鑒而來,至今可見的古典園林中還能看到月洞門的模樣,這種獨特的門洞設計能使園林風光半藏還露,更具風情。
蘇州 留園 又一村
將月洞門移植到架子床上,月洞門便成為了觀賞家具時的視覺中心。除了與架子床的方形結構配合,月洞門半藏半露的特性還提升了臥具應有的私密性,故而頗受歡迎。
此外,圓月本身還具有一些延伸出去的意象與寓意:月圓人團圓,圓月代表感情的圓滿;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月亮還是永恒的象征。
在月洞門架子床上進出,恰似仙人穿越明月,以實現心境的轉換。于月洞門架子床上休憩,更是能于房中見月,品味月的幽情。
- END -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